JackieHCA

《聚少离多》(轼辙兄弟向)

注意:(文笔可能不太好)

…………

苏轼和苏辙自幼一同长大,一同读书,一同考举进士,自幼亲密无间、兄友弟恭,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简直无可比拟。但进入仕途的苏轼苏辙很少能相聚。分居两地,时常让这对兄弟饱受离别相思之苦。

苏轼是一个广泛交友的人,他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,如张怀民、佛印等,苏轼和他们也交情甚好,几个人经常同游,可是苏轼从未停止对弟弟子由的思念。在此期间,苏轼因为思念弟弟,在丙辰中秋喝得大醉,填词一首《水调歌头》: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不知过了多久,苏辙读着苏轼这首词,热泪盈眶。

熙宁十年,苏辙改任著作佐郎,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。当时苏轼也外知徐州,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。

“子由,我们兄弟久别重逢,愚兄见到子由,甚是兴奋!”苏轼兴奋地说。

“子瞻兄长,数年来,小弟从未忘记兄长!”

久别重逢的兄弟见面,甚是兴奋,兄弟二人把酒言欢,不久,二人一同前往徐州。这一段时间,他们共同创作《逍遥堂会宿》等诗,这些年来,他们从未如此开心过。对这段兄弟相聚的时光,他们甚是珍惜。

可惜好梦不长久,元丰二年八月,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,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。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,自己却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。但苏辙对此毫不后悔,若是能为兄长赎罪,再见兄长一面,官职算什么?身外之物而已!

元丰五年,苏辙沿赣水至黄州,与苏轼相聚,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。

此后,苏轼和苏辙仍是聚少离多,但是他们仍然经常互通书信,即使不再身边,也通过书信安慰对方。苏轼经常对自己的弟子秦观、黄庭坚等讲自己和苏辙童年的日子。

又过了十几年,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,安置雷州处分。此时,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、昌化军安置。五月,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,苏辙送苏轼赴海南。

“子瞻兄长,小弟就送到此处,这一别,不知何时才能相见!”苏辙说着,泪水从眼眶中落下。

苏轼轻轻拭干苏辙的眼泪,劝道:“子由莫须悲伤,你我分别已经不是一次了,愚兄相信,不久之后,我们定会再见!”

苏辙一定盯着苏轼的背影,直到苏轼的背影消失在远处再也看不见时,他跪在地上,已是中年的他像个小孩子似的嚎哭了很久,边哭边大声喊“子瞻兄长!”

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,这竟是他们兄弟二人今生最后一次见面,四年之后,朝廷已二次换新帝,苏轼已到暮年,他病倒了,将不久于人世,在临终前,他很想见一下弟弟子由,可子由远在天边,不可能在这时赶回来,因为不能见到弟弟,苏轼死的时候没有瞑目。

得到兄长死讯的苏辙立刻含泪上路,马不停蹄的赶回去,一路上,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,定要尽快回去见兄长。

苏辙终于赶回去了,映入他眼中的,是兄长的牌位、灵堂,以及还未下葬的灵柩。

“兄长,这些年来,我总是怀念我们入仕之前那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生活,可是父亲去世后,我们被迫分离两地,我虽然认识不少人,但只有兄长是我最亲的人,兄长说过‘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’,可是兄长,你为何要弃辙儿而去!”苏辙跪在苏轼的灵堂,哭了很久,不但是因兄长病逝,更多是因自己未见兄长最后一面,内心十分愧疚。

苏辙在悲恸中亲自写了《追和轼归去来词》,又含泪为兄长撰写墓志铭。苏轼的丧事过了之后,苏轼也未能从悲恸中走出来,从此郁郁寡欢地过了十一年。这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,但还经常去拜祭兄长,为兄长敬酒。


【番外】(苏洵)

年轻的苏轼和苏辙中举进士,比起大器晚成的父亲苏洵,他们或许算是幸运。但不久他们的母亲程夫人去世,在为母亲守丧完后,父亲苏洵身体状况也下降了,他们于是决定留下来照顾父亲。

​苏洵曾有三儿三女,但是长子以及前两女早已夭折,只留幼女苏八娘、次子苏轼、幼子苏辙,作为父亲,他经常亲自教孩子们读书。但苏八娘十六岁时,苏洵按当地习俗将其嫁给表兄程之才,不到两年八娘就被夫家虐待而死,痛失爱女的苏洵从此和程家人反目成仇,再不来往,苏洵也从此一直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,留下对女儿的一生愧疚。(注意:苏八娘是苏小妹的原型,苏轼的姐姐,比苏轼大一岁,十六岁被父亲嫁给表兄程之才,两年后被夫家虐待而死)

多年之后,苏洵病重,曾是女婿兼内侄的程之才来看望苏洵,希望得到原谅。程之才恭恭敬敬地走到苏洵旁边,又恭恭敬敬地叫道:“岳父!”

苏洵冷冷的说:“谁是你岳父!”

程之才立刻改口:“姑父!”

苏洵表情仍然冷漠,甚至怨恨:“谁是你姑父!你这豺狼!你还我女儿!”

苏洵抓起身边的东西,包括字画和砚台,用尽全身力气向程之才砸去,但因已病入膏肓,力气并不大,苏洵边砸边喊“还我女儿”,平日文雅的姿态瞬间全无,墨汁溅了程之才一身,字画也被墨污染,程之才跪下向苏洵认错,苏洵仍然满身怨恨。

这时苏轼刚好进来看到这一幕,立刻对程之才说:“表兄还不快走,还要惹家父生气吗!”程之才只好离开。

程之才走后,苏洵情绪仍不稳定,苏轼赶紧劝道:“父亲,那姓程的已走!”苏洵这才冷静下来。

苏轼很少见父亲发火,他知道姐姐的死不全怪程之才,更多原因是程之才的父母,也就是苏轼的舅父舅母,但亲眼目睹外孙被抢走,又亲眼目睹爱女死去的父亲恐怕这一生都不会原谅程之才了。

苏洵临终前很想见一下八娘的孩子,自己的外孙,可是那毕竟是程家的孩子。他望着自己的两个儿子,希望他们不要犯和自己一样的错误。不久,苏洵带着遗憾逝世。苏轼和苏辙望着父亲的遗体,哭了很久,在为父亲守孝完毕后,兄弟二人入京,从此正式进入仕途。

评论

热度(2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